“双创”视域下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培养策略-凯发娱乐官网

“双创”视域下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培养策略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applied psychology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oi: , , html, ,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郭亚宁, 金银川, 张玉婷, 刘旭峰, 王 卉*: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系,陕西 西安
关键词: ;;;;;;;
摘要: 面对当前“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高校面临双一流发展的转型危机,也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新冠疫情持续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当前社会对心理服务的重视和需求增加,对高校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就造成了就业不均衡、供需不匹配、就业难的现象。当前本科院校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面临需求与培养脱节,专业特色不突出,双创能力弱,产学研脱节,培养方式单一等困境。针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与机遇,立足双创视域,探索相应的教育改革思路,提出方向多元化、培养多元化、协同多元化、队伍多元化、路径多元化、课程多元化的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型。通过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产学研多方协同融通,核心素养培养及评价多元化,激发创新活力的教学方式,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等培养策略,以期实现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的优化,助力创新创业,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abstract: facing the current wav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crisis of double first-class development and ushering in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covid-19 and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demand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s in the current society also rais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needs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of unbalanced employment and difficult employment. at present,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 talents i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demand and cultivation,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weak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and the single cultivation mode.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rresponding ideas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uts forward to an applied psychology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with diversified direction, cultivation, coordination, team, path and curriculum.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ulti-party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diversification of core literacy cultivation and evaluation,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innovative vitality, characteristic talent cultivation programs and other cultivation strategies, and thus optimize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 talents, help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and meet social needs.
文章引用:郭亚宁, 金银川, 张玉婷, 刘旭峰, 王卉. “双创”视域下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培养策略[j]. 教育进展, 2022, 12(4): 941-948.

1. 引言

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强国的关键,而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驱动国家创新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众多教育强国都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国家战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面对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地方本科院校迎来了转型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相继出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等文件,聚焦宏观教育的长远规划,促进教育深化改革,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和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上发表讲话,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而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趋势,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成为当前高校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

早在十八大,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等文件相继出台,心理学更需要拓展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参与度,扩大服务人群,扩展服务空间。当前新形势下,新冠肺炎疫情或将长期影响国民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而提供社会心理服务的心理学人才供给还存在一定的缺口。然而,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存在。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优化,就需要与教育战略相接轨,与社会需求相衔接,这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指南针和准绳。

面对高校战略转型、专业改革发展、创新创业浪潮,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应考虑如何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探索和创新社会心理服务的新思路,这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创新创业时代浪潮中,如何保持心理学专业的本色与特色,又能推进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变革,是当前本科院校应用型心理学专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结合当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以及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趋势,将对双创教育融入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为本科高校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2. 当前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有230余所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其中,本科高校70余所,心理学专业主要分布在师范类院校,以及各类综合院校。心理学专业,尤其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科实践性很强,要求掌握各类心理服务应用型技能和技术。应用心理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涵盖教育系统、企业管理、科研单位、社区服务、医疗卫生、公安系统、社会工作等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心理学应用可拓宽到工业工程、市场消费、体育运动,军事司法等领域,在实践中应用创新。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经过探索、改革与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内容等方面取得成就与成果。然而,也存在一定的困境与瓶颈,主要表现为需求与培养脱节,专业特色不突出,双创能力弱,产学研脱节,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

(一) 需求与培养脱节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旺盛,但服务体系不健全,心理服务和管理能力严重滞后,迫切需要专业性强有实践经验的心理学人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很强,然而在人才培养当中却存在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问题。在当前双创人才培养当中,也存在“双创”教育与信息时代人才需求不符的问题 [2]。这一问题也存在于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当中,突出体现为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人才需求增大,对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专业实践要求突出,但是人才培养过程环节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无法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用人单位需求。调查发现,我国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最为欠缺的是心理学应用技能,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3]。目前我国心理学毕业生逐年递增,而毕业生就业情况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错位和不平衡,这也成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瓶颈。

(二) 专业特色不突出

目前本科院校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存在专业方向不够明确、发展定位不够精准、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目标不够明晰、就业方向宽泛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就业与创业。专业发展定位不准,培养目标模糊,就会导致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就业方向宽泛。应用心理学存在很多方向,如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测评、组织管理、用户体验等方向,而不同方向对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不同,侧重点更不同。应用心理学专业与心理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差别不大,以及各个应用心理学方向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较为全面,但缺乏重点、针对性和特色。这就导致优势学科方向与教育培养脱节,学科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脱钩,特色科研方向与创业转化脱离,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脱新等问题。师范类、医科类、理工类、艺术类、政法类等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不够突出,缺乏导向性,没有实施分层分流培养。

(三) 双创能力弱

高校教师目前的选拔及培养模式为,直接从高校毕业生直接选拔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人员,教师毕业后直接留校工作,没有与社会接轨,因而实践意识和能力薄弱,教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指导存在心有余力不足情况。特别是缺乏“双师型”教师。担任双创的导师,以及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教育管理者,因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开展和执行课程改革、职业规划,以及创业指导。此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也很弱,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清晰,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就会以应付的心态来消极对待创新创业,仅仅局限于项目的申报,导致同质化严重,执行力不强,容易浑水摸鱼。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就会对创新创业存在畏难情绪和惧怕心理。由此形成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偏弱,而普遍的心气较高、眼高手低的问题,则严重制约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四) 产学研脱节

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轨。重基础轻应用,重知识轻经验。教学偏重基础理论,而忽略实践应用,导致学生背了就忘,教学效果反应欠佳。尽管应用心理学就业方向较广,但仍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方面,其他方向市场打开度不够。毕业生普遍缺乏心理课活动设计、心理测评建档、心理咨询实践等实用技能。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脱新。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应用心理学学科实践性较强,传统重知识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就会限制学生技能的提升。而重要的实践教学如见习、实习锻炼不充分,泛泛的观摩见习浮于形式,短期实习和分散实习流于表面,实践教学薄弱,实习实效差,学生无法积累到足够的经验。

(五) 评价方式单一

在双创视域下,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双创型人才,创新能力、技术能力和实践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诸多欠缺和不足,人才培养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只重视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尤其是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察。此外,专业实践活动考核、专项技能考核、实习实训等考核中,实践环节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导致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实践体系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仅仅只局限于参与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等项目。而双创人才培养的评价方式,只局限于参加竞赛,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的数量上,双创人才培育就容易落入华而不实的形式窠臼当中,而应当始终贯穿到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培育和孵化。

3. 双创视域下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模型建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民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之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殿堂,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不仅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也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推力。加快推进高校深化改革,从双创视域出发,立足本科高校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当前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拓展教育改革思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现状,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结合双创教育,形成双创视域下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型,包括方向多元化、培养多元化、协同多元化、队伍多元化、路径多元化和课程多元化。见图1所示。

(一) 方向多元化

在培养方向上,实施分流培养,加强应用心理学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特色方向,努力打造创新型、实践型、创业型心理学人才,针对不同定位对学生进行分类和专门指导。参考国内部分院校的做法,可以按“心理学类”本科大类招生,前两年学习基础课程,后两年根据兴趣、成绩、双向选择的原则,实施专业方向分流。如北京师范大学按照“科学家–实践家”的培养模式,对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进行分类培养,在完成核心基础课的学习后,大三学期可以根据兴趣和意愿选择进入四个选修方向,实现分流培养。各院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开展特色方向或课程群,如政法类大学的犯罪心理学方向,外国语大学的翻译心理学方向,经贸大学的消费心理学方向,工业工程大学的人因工程交互设计方向,师范类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以及医科类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方向或医学心理学方向等。

. cultivation model of applied psychology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图1. 双创视域下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模型

(二) 培养多元化

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紧扣双创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相衔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职业培训相融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核心素养。心理学专业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显示,核心素养包括专业学习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 [4]。这就要求心理学专业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方法技术,接受学科思维与实验训练,锻炼实践应用能力和技术技能,具备批判意识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专业服务意识和能力。心理学专业学生需要同时具备应用性知识技能和理论研究能力,创业实践与科研创新双管齐下,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划和兴趣,可以予以侧重培养。偏向科研创新的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活动方面,从实验设计、程序编写、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全程参与,为读研升学奠定基础。偏向创业实践的学生,在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创业竞赛、项目孵化等活动中培育实践应用能力。

(三) 协同多元化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跨界融合的发展,人才培养未来主导方向将是复合多技能人才。而目前本科院校单一培育模式限制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很多学生毕业后入职适应较慢,需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职业培训来提高实践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整合资源,多方协同,合作共赢。首先,需要打通双创教育与学科、产业、平台间的壁垒,将各类机构和平台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建立开放的协作平台,可以实现跨界、跨部门方协同,优势资源互补,为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其次,各方资源跨界融合,跨学科、跨院校、跨行业,按照产学研合作模式签订协议,实现多专业融合、多学科交叉、多平台合作联动。最后,试行协同育人模式,以高校为主体,协同行业服务机构、中小学、企事业等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等环节,形成跨界、跨部门的多方联动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跨校选课、跨校选修专业,跨校获得学历学位 [5] [6]。

(四) 队伍多元化

以学生为中心,双创型应用性人才是未来社会人才的基本需要 [7]。人才培养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选拔及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入手,推进创新创业的通识化,着力培养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实践能力薄弱,必然会制约双创人才的培养。引进校外合作导师,发挥校外导师的优势,结合学生兴趣及就业方向,精准匹配导师,开展创新与探索活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渠道聘请企业家、优秀创业校友、资深心理咨询师、临床精神科医师、企业高管等兼职校外实践导师,开展创业与竞赛活动。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导师 [8],引进跨学科、院校、行业的师资人才。重视职后教育,一线锻炼,提供在职培养、挂职锻炼、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方式,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与素养,打造专兼职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五) 路径多元化

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将分层分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试点与全面施行本科生导师制 [8] [9]。本科生导师制突出全程辅导,全员覆盖,导师带领本科生参与科研及实践项目,指导学生成长发展。目前我国取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心理咨询师)之后,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是不但获得学历与学位证书,还要获取职业证书,将专业教育与职业认证接轨。可对照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注册系统的标准及要求,将校外实践活动及参与实习督导等的证明与注册系统职业认定相切合。提倡双证书制度,搭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重的“双证融通”,如密歇根州立大学建立了不同的培养方向,跨院系培养,培养规格与职业认证接轨 [10]。此外,还可以考取其他如健康管理师、社会工作者证、教师资格证、催眠师资格证书、人力资源管理证书等。推行“双学位”制,打破学科和专业的壁垒,建立联合办学机构,鼓励心理学学生取得辅修学历、辅修学位、合作办学双学位,培养学生双创能力。

(六) 课程多元化

课程改革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利用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和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将相邻或交叉课程实践整合,打造多元化的课程群。根据特色方向设置基础课程群、实践课程群和特色课程群等,学科交叉,模块设课,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与统一培养相结合。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统计等。实践课程群主要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问题行为矫正、家庭治疗、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心理测量与心理档案建设等,以及见习、实习、实验教学、技能训练、科研活动、职业培训、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创业项目等。特色课程群可以设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与用户体验、临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治疗、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与设计心理学、临床与护理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等方向模块的课程。

4. 双创视域下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创新创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才发展服务,而地方高校转型重点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双创视域下,本科院校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优化,需要突破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瓶颈和困境,探究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改革路径和发展方向。顺应时代改革发展潮流,以创新创业需求,推动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的优化改革,促进心理学学科发展。通过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产学研协同融通、核心素养培养及多元评价、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激发创新活力的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优化策略,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助力应用型心理学大学生就业,推动心理学创业孵化项目,培养心理学创新人才。

(一)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

双创教育不仅要有形式,还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双创人才培养纳入常规专业教育当中。打造实践与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解决人才培养中研究能力和应用技能分离,心理应用技能培养的教学手段缺失等难题,如“三模块五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11],以及涵盖专业实践、教育实践、反思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 [12]。推行双师型导师或双创型导师,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专业方向,立足专业发展特色和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体现双创教育内容,将技术前沿科研成果、创新项目等融入到课程教学体系当中。根据社会需求,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应突出实践技能训练,突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以创造心理学、心理学创新创业研究成果,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撑,推动创新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二) 产学研多方协同融通

多渠道挖掘和吸引优秀资源,将资源优势整合并转化为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的优势,促进应用型心理学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充分利用当地高新区、开发区等建设契机,建立校企协同、多资源整合的实践平台,如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与用户体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殊儿童行为矫正训练、临床实习实践、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孵化等师范合作基地。开展“导师 项目 团队”的双创实践活动,推行“产学研”合作机制,如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实验室、创业平台、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整合校内外的双创与实践教育资源。

(三) 核心素养培养及评价多元化

基于脑科学与心理学的实证研究,重视逻辑推理、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等高级认知功能的训练开发,采用核心素养的多元教育评价 [13]。学生教育发展评价具有导向性,因此,在人才评价中应突出双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训练恰好是“双创”教育的精华所在。改革评价方式,考试评价多元化,增强输出意识,重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降低纯记忆能力的客观题比例,增加考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主观题的比重,突出思维训练、应用能力、创造力的考核。另外,针对实践类课程,采用开放式命题,增设评价型题目、应用型题目、讨论式题目、辩论式题目,灵活考试,注重试卷分析,将评价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创新创业项目实践,重视产出评价和社会评价,突出对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应用的训练和培育。

(四) 激发创新活力的教学方式

研究发现,研究性学习(rbl) [14] 可以有效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课堂心理剧、专业课辩论、微格训练、案例教学、自主探究、实验演示、情境体验、角色扮演、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等形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借鉴翻转课堂,采用“雨课堂”、微课、慕课、网络课堂等互动形式,实现教学环节翻转,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积极引入可以有效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多维育人目标。课堂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重在训练与培育心理学人才的双创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五) 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应用心理学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特色方向,如师范类高校偏向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医学类高校偏向医学心理学方向,理工类高校偏向工程心理学或人类工效学等方向。构建以创新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主,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最大特色,旗帜鲜明地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道路 [15]。可结合科研突出特色优势,并打通行业需求与专业培养的壁垒,实现校园与职场的无缝衔接。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形成职业化、课程化、全程化、多元化的实践模式 [16]。

5. 结论

当前我国本科院校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也面临着需求与培养脱节,专业特色不突出,双创能力弱,产学研脱节,培养方式单一等现实困境。针对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本文立足双创视域,探索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型,包括方向多元化、培养多元化、协同多元化、队伍多元化、路径多元化、课程多元化。基于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型,通过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产学研多方协同融通,核心素养培养及评价多元化,激发创新活力的教学方式,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等人才培养策略,培养应用型心理学双创人才,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基金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21jq-335,2021.1-2022.12;

空军军医大学学校教学研究课题,kjjydxyb031,2022.1-2023.1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糟艳丽, 赵志霞. 高校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6(9): 124-125.
[2] 王芊颐, 宋秋华, 刘静雅. 浅析黑龙江省高校双创人才培养[j]. 对外经贸, 2021(2): 144-146.
[3] 李英霞, 李玉侠. 职业导向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衡水学院为例[j]. 衡水学院学报, 2019, 21(1): 77-80.
[4] 焦岚, 徐秋艳, 张宝歌, 张林. 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以心理学专业为例[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43(1): 53-59.
[5] 董泽松, 等. 高素质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j]. 教育现代化, 2018, 5(21): 14-15.
[6] 郭瞻予. 转型视角下高师院校ups协同育人模式探究——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0(4): 98-102.
[7] 宋云, 赵建义, 王瑶. 应用型人才培养“学-赛-创”育人模式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6): 9-11.
[8] 张翔, 等.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21(2): 10-13.
[9] 林玲, 王忠军, 马红宇. 心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施行本科生导师制为举措[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16): 142-143.
[10] 王吉春, 谭小宏, 王金霞. 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述[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1): 59-62.
[11] 曾祥炎, 孟阳. “三模块五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 40(3): 141-144 152.
[12] 朱海, 张胜洪, 罗念. “16 2”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 2020(71): 31-34.
[13] 刘嘉. 多元教育评价助力创新人才培养[j]. 人民教育, 2020(21): 22-29.
[14] 李文福, 等. 研究性学习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与成效[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 29(1): 10-13.
[15] 潘懋元, 董立平. 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 教育研究, 2009, 30(2): 33-38.
[16] 曹运华, 等. 双创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23): 70-72.
为你推荐
凯发娱乐官网的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