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优势,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引导。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1] 。 2018年10月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 。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3] 。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将高等教育的改革推向高潮。体育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体育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必须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方能适应新时代国家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2. 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课程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体现,教学则是以课程为依据而展开的。课程是教与学活动的中介,并制约着教与学的方法。正是这三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4] 。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体育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程,就是要围绕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这个核心点,通过人文课程“主战场”、人文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人文素养课程的育人功能,让人文素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来说,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明确课程建设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对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课程思政建设有明确的认知,才能把课程思政做实做好。各种思潮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形成与建立,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思政建设尤显重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思想道德素养的有效提升,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
2.2. 确立课程建设目标
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给课程设定总体思政目标,还要给每节课设定具体思政目标,以致课程思政有的放矢,从而保障课程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加优质的人才。人文素养的内涵丰富广泛,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包括信仰、道德、人格、理想等多方面的内容,强调思想的引领、价值的导向,将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中,使教育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动力目标具体有效。
2.3.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挖掘每节课的思政元素,找到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这是课程思政的基础。人文素养课程具有丰富的知识内容与精神元素,如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的规律等等,与思政元素有着丰富的结合点与共通点。把课程思政中的价值教育放在人文素养课课程的首要位置,并贯穿始终,引领了当下人文素养课程建设的要旨。
2.4.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来辅助,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落实到位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了新一轮教学方法改革,体育院校人文素养类课程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教师以主动给予为主,双向互动性较差。而体育类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更加活泼好动、崇尚自由个性、行动能力强、更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等。结合体育类院校学生特点,充分融入课程思政亮点,在教学方法上就要下工夫去研究与摸索,师生之间建立更加平等、有效、教学相长的关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核心,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课程思政的质量。目前对于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存在着师资、人才力量的不足。教师观念的更新与自身人文素养的水平是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条件。通过凝聚专业优势来吸引人才,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可行性的评价指标,并给予一定鼓励,对于形成优质的师资队伍,吸引人才加入到人文素养类课程建设中,不断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与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2.6. 完善课堂评价标准
课程思政是“从传统课程建设向新时代课程建设发展”,是“课堂革命”。完善课堂评价标准,突出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课程思政特点,可以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挥棒的作用。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就是课堂教学,肩负着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标准要不断优化,完善教学步骤,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科学认识课堂,不仅要遵循教学规律,也要将“最优化”的意识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 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对于人文素养,虽然学者们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概念,但可以定义为一个人在融汇了文史哲知识之后,内化于自身,主体意识觉醒而产生的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具体而言,人文素养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关心、对文化理解的程度,反映在其思想、行动之中有所展示,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 [5] 。人文素养涉及历史素养、哲学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方面面,人文素养课程内容丰富,思政教育渗透性强,感染力强。
3.1. 丰厚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和底蕴
体育院校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具有活力、崇尚进取精神、拼搏精神,但在综合素质上,存在着专业技能强、文化基础薄弱的客观事实。针对这一情况,人文素养课程能够很好地弥补体育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上的不足。另外,专业体育院校学生普遍喜欢动态活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比较突出,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有利于丰富学校整体思政建设的内涵与底蕴,在培育方式上也更加多元化,利于学生的吸收。
3.2. 完善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形态和结构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以体育运动为基础的体育科学、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各方面发展欣欣向荣,需要高素质体育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素养。因此体育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更完整的形态与结构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体育伦理观乃至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人格力量,形成理想信念,这些都需要人文类课程的助力。当前体育类院校普遍存在以发展学生身体技能为主要目标,对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的课程重视不足的问题,完善体育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思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正确面对当前形势中的各种问题,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和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加强人文教育,特别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中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等观念的深入引导,令学生可以深刻领会并主动去实践行动,融入日常行为中,树立正确的远大理想。
3.3. 落实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程改革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深化改革,是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助力体育强国的建设需要,完善体育育人的价值需要,其中“立德树人”是深化改革的根本,也是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人文课程的自身特点对于优化课程思政中的“立德”功能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立德”就是要知其德、树其德、行其德,人文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与事实依据,可以达到“立德”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于落实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程改革提供了保障与支撑。
3.4. 推进体育院校人才道德培养的实践进程
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增强其身体技能,强健其体魄,更要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其道德文明、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进取精神。课程育人的实践进程就是课程思政的嵌入与融合过程,推进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道德培养离不开人文课程的思政改革建设。人文课程对学生具有思想教化的功能,哲学、文史、法律、伦理这些文化形式都是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不仅“动必有道”,更要“学贵立德”,从而整体提升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4. 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理念创新是实践引导的基础,也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先导。那么,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程如何进行思政建设呢?应从挖掘思政内容、融入体育元素、明确思政目标、科学组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建设路径。
4.1. 挖掘思政元素,注意相关性与统一性
体育院校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思政建设要落在实处,归根结底是要根据人文内容进行挖掘,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课程优势,以课程建设为支撑,挖掘人文素养课程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诚信精神、责任感使命感、奋斗精神、开创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内化成课堂内容,与案例和理论深入结合,使学生所学变为学生的内心精神追求、化作学生的自觉行为。挖掘思政元素,一是注重挖掘课程本身的精华,使之与思政教育深度结合;二个是洞察时下新事物的发展规律,结合学生在职业规划、学习规划、理想抱负方面的现实需求设计课程内容;三是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滋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人文素养课程中与思政结合的元素十分丰富,需要巧妙设计、融会贯通,以便产生良好的效果。
4.2. 结合体育素养,融入体育元素
体育院校学生普遍接受过运动技能训练与专业学习,热爱体育、崇尚体育,并易于接受体育精神中所传输的人文内容,这就给人文素养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与个性空间。体育院校人文素养类课程,一定要结合体育素养、融入体育元素,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认同。比如“奥林匹克精神”、“女排精神”、“武术精神”等许多体育精神的相关内容,会让学生有感同身受的共鸣,会让他们找到一种精神信念上的归属感。巧妙融入思政思想,学生对人文类课程的课堂感受会更加深刻,要让学生“跳出体育看体育”,理解体育运动背后的深刻内涵,培养其坚韧品质、正义气质、爱国情怀,立德树人的效果将更加显著。
4.3. 明确的思政教育目标
体育院校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思政改革,要有计划有设计有步骤,具体要反映在大纲与教案的内容中,才能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实施,这就涉及到大纲与教案中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落在实处,要实事求是,更要具体准确。大纲与教案的撰写确立明确的思政教育目标应当:一是根据每节课的实际内容有针对性地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不硬讲、不空讲;二是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遵循教学规律;三是研究价值模块的整合,如“家国情怀”、“个人品格”、“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不同模块的内容都包含哪些思政元素,是否可以分类整合,如何做到有效结合;四是教学流程科学合理、符合教学规范与相关课程制度。
4.4. 适合的教学方式方法
做到思政元素与人文素养类课程建设的科学有效结合,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也很关键,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课堂效果事半功倍。可以采用讲(课堂讲授)、查(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做(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制作微视频)、演(学生演讲、报告、戏剧演出)、论(论文、辩论、讨论)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课程中设计的环节,并及时得到课程反馈,以便加以调整。还可以挖掘社会资源加以利用,通过实践基地、社区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课堂知识更易理解、掌握和深化。要使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用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4.5. 提升教师修养,言传身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精于‘授业’,更要以‘传道’为根本使命。” [6] 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对课程思政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修养,培养教师爱岗敬业、自觉修为、提升业务能力和思想境界,达到教师言传身教的效果,会令课程更加吸引人,令课程效果更加显著。提升教师修养有多种途径,如: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知识更新,定期举办培训课程、交流、思想教育等活动;再如积极引进优秀师资力量,以老带新,优化师资队伍;又如建立科学的奖惩措施,对表现优异的教师及时予以鼓励,树立标兵和模范等等。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对学生言传身教的道德引领潜移默化,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结语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终极指向,也是新时代教育大计全面推进的重要基石。人文素养课程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有高尚人格又有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立德树人”视域之下,对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和价值的辨析,为实践提供了引导与认识,结合工作实际,按照人文素养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实践中全面探索,是未来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任务。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群建设研究(一般课题,编号:cie210191)。